糖尿病
症状
一、基本表现代谢紊乱群: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等症,血糖升高较快时可能导致视力模糊。
二、常见类型的糖尿病的表现 1、Ⅰ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和更年期。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十分明显,严重患者有酮症酸中毒,甚至可以危及生命。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Ⅱ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此类病人发病缓慢,早期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等,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3、妊娠期糖尿病即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4、部分特殊类型搪尿病(1)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单基的遗传病。主要:有三代或以上家族发病史,且符合显性遗传规律;发病年龄小于25岁;没有酮症倾向,至少5午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2)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由于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抑制胰岛素分泌。临床特点为:母系遗传,发病早,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自身抗体阴性;身体消瘦;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简介
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是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点的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缺陷引起的,又或是两者兼有引起。机体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容易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根据国际通用WHO提出的病因分型标准,通常把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做哪些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式实验室检查方法有:
1.尿糖测定通常采用葡萄糖氧化霉,尿糖呈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2.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升高时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实验。
具体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泡≥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或OGTT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糖控制不良者糖化血红蛋白(AIC)升高,并且升高程度与血糖的升高程度有关,是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4.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Ⅱ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5.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6.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Ⅰ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鉴别
1.口渴、多饮、多尿症状(1)尿崩症:多尿明显,尿比重低,血糖正常。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伴有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但有明显心慌、怕热,甲功检查,T3、T4升高,TSH下降。
2.尿糖的(1)肾性糖尿:可见于肾小管酸中毒、肾病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间质性肾炎等疾病,引起肾小管功能受损,肾糖阈降低,产生糖尿,但血糖在正常范围。
(2)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由于肾糖阈降低出现尿糖,血糖始终正常范围,分娩后尿糖消失。
(3)应激性糖尿:在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应及时发生一过性糖尿,一般不超过一周时间。
3.高血糖疾病库欣综合征、垂体生长激素瘤、嗜铬细胞瘤、胰高糖素瘤等分泌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多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和相应的激素改变。
并发症
糖尿病众多,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饮食过度、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妊娠或者分娩等诱因下发生。常见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也可在上述诱因下发生。
2.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性昏迷常见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在某些疾病,如:急性腹泻、严重灼伤、甲亢、尿崩症及剧烈呕吐时发生。起病患病,多以意识障碍为主,伴有严重脱水症状,也可出现高热,体温达到40度以上。
3.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患者乳酸≥5mmol/L,PH<7.37(动脉血)称之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慢性 1.糖尿病视网膜视网膜病变从非增殖性向增殖性发展,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之一。
2.糖尿病心脏是指病人所发或者伴发的心脏病,是在糖、脂肪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的病变。如: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等。
3.糖尿病周围血管是指周围大、中型动脉血管硬化的病变,多表现为肢体末端皮肤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间隙性跛行等。
4.糖尿病肾性多表现为蛋白尿、浮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可伴有视网膜病变或者神经病变等其他慢性。
5.糖尿病神经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可以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和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可呈对称性疼痛,感觉有麻木、虫爬、蚁走等感觉。当运动神经累及是常有肌力减弱,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肌萎缩。
6.糖尿病勃起功能性障碍是指不能达到或者维持充分的勃起。
7.糖尿病足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时常见的病因,可引起足部溃疡并常伴有疼痛。常难以愈合。
治疗方法
一、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第一代药物目前还常用者为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因其对肝脏的毒副反应和长效,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不宜选用。目前第二代药物中,国内较多选用达美康,美吡达和优降糖等第二代药物。Ⅱ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在应用药物时,应注意其毒副反应及禁忌证.
2、双胍类降糖药苯乙福明和甲福明:其中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甲福明的副反应明显低于苯乙福明,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剂量不要过大,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机会极少,仅有胃部不适、厌食、腹泻和皮疹等不良反应,采用餐后或进餐中间服药可以减轻消化道副反应,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适应症:适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的可加双胍类药物。同样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的,可以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通过竞争抑制小肠粘膜刷膜内的α-葡糖苷酶,延迟糖份在肠道的吸收,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和缓解高胰岛素血症。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常用药有:倍欣、拜唐苹及卡博平(阿卡波糖)。
4、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二、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改善营养、促进小儿生长等;如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严格控制高血糖症,对在微血管和大血管基础上发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也有肯定的防治效果 。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故糖尿病病人在治疗后需要随身备有含糖量高的食物。
三、中医治疗上消肺热津伤证: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红,苔薄白,脉洪数。
治 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 用:消渴方加减。
中消(1)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 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 用: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口渴能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廋,舌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 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 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1)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阴固肾。
方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舌干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 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吃什么好
适宜饮食1.糖尿病人日常补硒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硒的食物,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补充适当的硒有助于改善胰岛素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
2.多吃蔬菜,利用它们的降糖作用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如:南瓜、苦瓜、洋葱、黄瓜、菠菜、胡萝卜、香菇、马齿苋等。
3.可以降糖的肉食,如:泥鳅、黄鳝、蛤肉、乌鸡、鲤鱼、牛肉等。
4.多吃可以降糖的水果,如:柚子、樱桃、草莓、苹果、无花果等。
不宜饮食1.容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如: 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2.不宜吸烟、饮酒,容易对肝脏和血管造成损害。
3.少吃或者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如:甘蔗、蜜枣、柿饼、葡萄干等。
4.淀粉类含量高的食物也要限量,如:番薯、土豆、芋头、玉米、菱角等。
5.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及高油脂类的食品,如:肥肉、猪皮、松子、核桃、花生等。
6.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类等。
病因
Ⅰ型糖尿病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Ⅰ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如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Ⅰ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Ⅱ型糖尿病1.遗传因:与Ⅰ型糖尿病一样,Ⅱ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部分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
2.环境因素: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大多数Ⅱ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Ⅱ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6.其他因素:如,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诱因,可以使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如何预防
1.适当规律的运动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
2.进餐定时定量,吃饭要细嚼慢咽,科学合理的控制饮食,同时保证机体所需营养。
3.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调整心情,克服消极情绪。